发布日期:2019-06-17 浏览次数:次
一、简述
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又称防火电缆或铜芯铜护套氧化镁绝缘电缆,国外称MI电缆。产品执行标准: GB/T13033-2007 《额定电压750V及以下矿物绝缘电缆及终端》。该电缆最早于1895年瑞士人研制开发,并取得专利,1934年法国率先将该项新技术转化为生产。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的出现是对传统电缆的创新,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场所和关键电气线 路中发挥的作用,使塑料电缆望尘莫及。因而美国、前苏联等工业发达国家均相继开始生产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但仍主要仅用于军事及重要的工业设施。而中国涉及较迟,直至1968年才开始由上海电缆研究所对该产品进行研制开发。由于该产品用材和结构的特殊性,使得 其具有传统塑料电缆所无法比拟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耐环境性能和环保性能。随着该产品不断推广,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现已广泛应用于基础工业及民用建设中。
二、结构图
A:铜导体
B:无机绝缘材料(氧化镁)
C:铜护套
D:防腐保护外护套(可选用)
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以高导电率的铜导体、无机物氧化镁绝缘、无缝铜管护套为基本结构组成,当电缆用于对铜有腐蚀的工厂时, 最外层可加一层聚氯乙烯,而在建筑物或地下场所对电缆有美观或易触及的场所可加一层无卤低烟外护套。
电缆连续工作温度250℃,在950℃ -1000℃时可持续供电3小时,短时间或非常时期可接近铜的熔点1083°C工作(氧化镁燒点为2800℃)。
三、主要性能
电缆不但自身无法燃烧,更不会引发火源。即使有外在火焰的烧烤,电缆仍可正常工作。而且只要火焰温度低于铜的熔点温度,火情消 除后,电缆无需更换,仍可继续使用。
线路过载时,塑料电缆会因过电流或过电压而引发绝缘发热老化或击穿;而对于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只要发热达不到铜的熔点温 度,电缆不会受损。即便瞬间击穿,击穿点处氧化镁遇高温也不会形成碳化物,过载消除后,电缆性能不会产生变化,仍可继续正常使用。
由于电缆绝缘材质及结构的特殊性,使得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具有较大的载流能力。传输相同的电流量,若选用氧化镁矿物绝缘防 火电缆可比塑料类电缆减小1到2个截面等级。
由于绝缘氧化镁的熔点温度远高于铜的熔点温度,因而电缆最高正常工作温度可达250℃,短期可在接近铜的熔点温度1083°C下继续进行。
由于绝缘氧化镁的熔点温度远高于铜的熔点温度,因而电缆最髙正常工作温度可达250℃,短期可在接近铜的熔点温度1083℃下继续进行。
电缆铜护套是最佳的屏蔽保护层,既可防止电缆本身对其它线缆的干扰,又可阻止外界电磁场对自身的干扰。
由于电缆组成材料均为无机物,因而在经受核辐射后,电缆的电气及机械性能不会产生任何变化。
由于电缆由无机材料组成,因而不会老化,其使用期限量低达百年以上。且该电缆可伴随设备移位或线路改造而重新拆装、重复使用。
和同规格塑料电缆相比,矿物绝缘电缆外径减小50%,重置减轻30%,既可减小占用空间,又便于安装。
电缆组成材料均为无机物,不含任何有机物。因而电缆既使处于1000℃以上烧烤或置于对铜有破坏性的火焰中,也不会产生丝毫的 烟雾,更无卤素及毒性气体。该电缆是能真正实现绿色环保,无“二次灾害”的安全型产品。
电缆结构密实、坚固耐用,可承受外力的挤压、撞击、敲打,甚至遇冲击使电缆变形至原状的1/3-2/3时,仍可继续安全的正常传输电流。
电缆经充分退火后,具有一般塑料电缆所无法相比的可弯曲性。最小弯曲半径仅电缆外径的3飞倍,而且可重复、多次弯曲。
四、抗火灾能力
电缆在火焰中应有条件
无论晨工厂还是建筑物中,电气线路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火灾起因中,由于电气线路引起的火灾占50%以上。而电缆既是线路中的主体,又是最难以防护的环节。因而电缆不但要有抗外在火焰破坏的能力,而且要有自身不会产生火源的特性。由于氧 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构成材料均为无机物,绝缘体氧化镁在过载或短路时不会产生明火,因而以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构成的线路,决 不会导致火情的发生。如一旦由其它原因引发火灾,电缆在火烧中不仅要受熊熊大火的考验,还会受到其它坠物的不断冲击。此时,电缆在 不产生烟雾和毒性气体的同时,能否保证消防设备的正常起动、火情扑灭及人员的撤离,是评价该线路抗火灾能力的关键。
耐火性能试验方法
试验项目 Test item | GB/T19216 | BS6387 | IEC331 |
耐火试验 |
7506C 90min |
A级( Class A)650℃ 180min B级 (Class B)750℃ 180min C级( Class C)950℃: 180min S级(Class S^950X: 180min |
150V 180min |
喷淋试验 |
无 Without | W级(Class W)650"C 15min | 无 Without |
冲击试验 | 无 Without |
X级(Class X)650C 15min Y级( Class Y)750°C 15min Z级(Class Z丨950"C 15min |
无 Without |
电缆防火能力
从上表耐火性能试验方法可以看出,只有BS6387(英国标准)中规定的方案才是电缆在火灾中经受的真正的耐火性能考验。因为电缆在火烧 中并非不受外界的干扰,它会受到消防水、火烧脱落物及其它重物的不断冲击。而有机(塑料)电缆耐火性能是靠导体和绝缘间的云母包带实现 的,塑料耐火电缆一经火烧,云母和绝缘将分别形成硬壳及碳壳。碳壳一遇消防水将导电,云母硬壳遇水或其它重物的冲击将脱落。公安部四川 消防研究所及英国消防研究所对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及塑料类耐火电缆进行了模拟实体火灾对比试验,试验证明,能够满足BS6387(英国标 准)测试的只有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其它靠云母带绝缘的塑料耐火电缆,不能保证在火灾中通电的万无一失。
五、电缆抗过载能力
试验条件:试验均选用具有相同额定载流量规格的不同类别电缆,所有试验电缆并联,试验电缆同时联接到可调变压器。
试验方法:逐渐加大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从而改变通过被试验电缆的电流,直至过载后观察电缆的状况。
试验结论:由下面试验效果图,可以看出在对电缆加载过电压后,试验中部分电缆因电能转换为热能,而使电缆自身产生火源。从试验 结果也可得出,只有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不会因为过载而出现电气故障,更不会出现火
六、电缆设计、订货型号及表示方法
等级 |
型号 Model |
名称 Name |
截面 Section (mm2) |
芯数 Core |
额定电压 Rated voltage (V) | ||
BTTQ | 轻型铜芯铜护套氧化镁绝缘防火控制电缆 | ||||||
轻型 |
BTTVQ | 轻型铜芯铜护套防腐外护套氧化镁绝缘防火控制电缆 | 1.0-4.0 | 2-19 |
500 (450/750) |
||
BTTYQ
|
轻型铜芯铜护套无南低烟外护套氧化镁绝缘防火控制电缆 | ||||||
BTTZ | 重型铜芯铜护套氧化镁绝缘防火电力电缆 | ||||||
重型 |
BTTVZ | 重型铜芯铜护套防腐外护套氧化镁绝缘防火电力电缆 | 1.5-400 | 1-5 |
750 (600/1000) |
||
|
BTTYZ | 重型铜芯铜护套无齒低烟外护套氧化镁绝缘防火电力电缆 |
注:
1.截面为25mm2以上的多芯电缆均由单芯电缆组 成,具体规格表示方法详见附表1。
2.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额定电压的标注采用了 国际标准中规定的500V及750V两种表示方法,其中 500V为轻型电缆,即450V/750V控制电缆,750V为重型 电缆,SP600V/1000V电力电缆。
表示方法:
例一:截面为1.5mm2, 3芯轻型铜芯铜护套氧化镁绝缘控制电缆表示为:BTTQ 3X1.5
例二:截面为300mm2, 5芯重型铜芯铜护套氧化镁绝缘防火电力电缆表示为:BTTZ 5X1X300
例三:截面为16mm2,5芯重型铜芯铜护套防腐外护套氧化镁绝缘防火电力电缆
表示为(共3种):BTTVZ 5X1X16或BTTVZ4X16+16 或 BTTVZ 3X16 + 2X16
七、应用、设计注意事项
1. 设计应用时,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与普通塑料电缆相比,布线方式更简单,占用空间更小,敷设方式更多样,只是型号不 同而已。
2. 电缆明敷在建筑物宽间,并有美观要求的场所时,应设计成BTTYZ型.
3. 有氨及氨气或其它对铜有强烈腐蚀作用的化学环境,应设计成BTTVZ型。
4. 电缆可同其它塑料类电缆共同敷设在同一桥架、电缆沟、电缆隧道或人能触及的场所,但应设计成BTTVZ或BTTYZ型。而当 该电缆与塑料电缆共同敷设,但有隔离或该电缆单独敷设时,则应设计成BTTZ型。
5. 电缆无需穿金属管,单芯电缆不允许单独穿管,特殊场合必须穿金属管的线路,宜设计成BTTVZ或BTTYZ型。
6. 由于该电缆载流能力大,建议提高一个截面等级设计选用。
7. 由于该电缆铜护套可以作接地线用,建议以四芯矿物绝缘电缆用于三相五线制线路。
8. 当考虑到整个线路需减少采用中间联接器时,可将截面为25mm2。及以下的多芯电缆,设计成单芯电缆(根数等于多芯电缆的 芯数),或将大规格单芯电缆设计成小规格单芯电缆双拼联接,这样都可以使电缆长度成倍增加。
9. 当某线路径较长,而在整个线路中有需用氧化镁矿物绝缘防火电缆的部位,也有用普通塑料电缆的部位时,则可通过转接箱予 以转换。
10. 对拟采用母线槽的主动力线路,可设计成分支型矿物绝缘防火电缆,其不但可提高电气安全性,而且可为工程节约近40%的 投资成本。
八、适用的电气线路
九、主要应用场所
本站文章经【原本】原创认证,具备法律效力的电子凭证,不允许修改原作品和再创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